盐碱地上 正在“长”出新粮仓 |
编者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有多大,目前利用情况如何,各地在盐碱地综合利用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调研。,
早上七点多,张京磊像往常一样来到地里,眼前的第三茬苜蓿一天天长高,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收割了。到那时,只是肉眼观察苜蓿长势可不够,张京磊还要测量株高、生物量、品质等。, 为何测量?答案就在这片土地上。, 张京磊脚下,不是一般的耕地,而是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作为山东省农科院休闲农业研究所草业科学创新团队的成员,张京磊要通过试验比对,筛选出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苜蓿。“苜蓿是草食动物的重要饲料,具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苜蓿种植以收获茎叶等营养体为目的,相对于粮食作物,苜蓿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更适合盐碱地种植。此外,苜蓿作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在盐碱地上种植3至5年苜蓿后,再轮作粮食作物,能大大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他告诉记者。, 和张京磊一样,全国各地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在盐碱地里挥洒汗水。完善灌排体系、调节土壤水肥气热、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选育耐盐碱品种……尽管研究方向各有不同,但他们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变化悄然发生:旱碱麦、海水稻、耐盐碱油菜……曾经“白花花”的贫瘠土地,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盐碱地上,正在“长”出新粮仓。,
意义重大 潜在粮仓待“唤醒”, “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林波还记得当地老一辈人说起盐碱地时脸上挂着的惆怅。“据统计,山东有890多万亩盐碱地,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700万亩。”李林波说。, 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据了解,土壤盐碱化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变差,土壤盐碱含量过高会导致作物无法有效吸收水分、养分,进而生长受阻,特别是会影响作物出苗,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不同作物品种对土壤盐碱的耐受程度不同,不同盐碱类型对同一作物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李玉义在采访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很多盐碱化耕地经过提质改造,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可以说,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盐碱地都被视作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屡被提及。, “盐碱地综合利用既包括盐碱荒草地开垦利用,也包括盐碱化耕地的综合利用。受水资源条件、生态保护要求等限制,盐碱化荒草地开垦利用成本高、生态风险较大,开发潜力有限。盐碱化耕地多数已进行多年改造和种植,相对条件较好,提升难度较小,增产潜力空间大,在已有水资源保障条件下提质改造,亩均很容易增产200斤以上,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200亿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按亩均400公斤产量测算,相当于新增2500万亩耕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李玉义分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地理区位、土壤因素、气候条件以及盐碱成因等,我国盐碱地大致可分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盐碱地大幅减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看来,由于缺乏专用的耐盐碱作物良种,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滨海盐碱地和松嫩平原苏打型盐碱地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制约。需要选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推动后备耕地资源高效利用。积极研发和推广耐盐碱优良作物重大新品种,提高盐碱地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丽变身 荒碱滩渐成“米粮川”, 眼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粮食陆续进入收获期。在五十团夏河镇十四连的沃野里,原本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绿油油的玉米苗齐苗壮,种植户斯拉吉丁・买合买提在自家刚浇过水的地里,检查滴灌带,观察叶子虫情和旱涝情况。, “我以前种玉米都在普通地里,不敢种在盐碱地。今年通过‘干播湿出’在盐碱地种玉米,按时浇水施肥,玉米长得好,跟往年产量差不多,每亩大概能收500公斤。”看着地里的玉米,斯拉吉丁・买合买提脸上笑意满满。, 五十团夏河镇农发中心工作人员王双霞告诉记者,围绕盐碱地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中心抓好水肥一体化管理、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压盐压碱,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良土壤,让盐碱地“活”过来,盐碱地种植粮食一年比一年效益好。, “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正在被打破。昔日荒碱滩、今朝“米粮川”的变化在多地上演――河北黄骅,渤海湾畔61.8万亩盐碱地收获了13多万吨多旱碱麦;山东东营,新品种小麦“济麦60”在盐碱度平均3.75‰的土地上实现亩产460.98公斤……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已华丽“变身”。, “变身”背后,是无数场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探索实践。谈到团队目前的攻关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告诉记者,团队围绕如何快速高效淋洗盐分和为植物提供均衡有效养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盐碱地最主要的就是盐和肥的问题,我们在不同类型盐碱地上试验示范,在盐分淋洗方面,通过控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非饱和运动的方式淋洗盐分,相比地面灌溉淋洗水量少、淋洗效率高;在施肥方面,我们根据植物不同生育期需肥特性和耐盐特性,提出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以肥调盐’的施肥策略和养分活化技术,提高养分利用率。另外,团队还研发出亚表层扩容与高效阻盐、多元有机物料培肥增碳等原创技术,提出了西北盐碱地全耕层培育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实现中度盐碱地增产20%以上,盐碱耕地质量大幅提升。”李晓彬说。, 周文彬介绍,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已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东北等不同盐碱区统一开展主要农作物在低、中、高度盐碱地上的耐盐碱鉴定筛选与评价,累计完成约4.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耐盐碱鉴定评价,筛选出耐盐碱资源0.26万份。, “我们在盐碱地利用上实行‘三级利用’,即含盐量小于3‰的轻度盐碱地重点发展粮油和饲料粮产业,含盐量3‰~6‰的中度盐碱地重点发展生态草牧业、中草药产业,含盐量6‰~10‰的重度盐碱地重点开展植被修复,涵养生态。另外,我们还建设了耐盐碱粮油作物、耐盐牧草、耐盐中草药等5个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基地,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谈及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治理经验,李林波如是说。, 从全国层面看,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排能力,强化了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2020―2022年农业农村部指导盐碱地集中分布区的8个省份开展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次。各地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累计建成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此外,各地加强“以种适地”,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久久为功 续写有效治理新奇迹, 麦香、稻香从盐碱地里飘出,中草药、牧草、林果等在盐碱地里生长……今天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效满满。但与此同时,挑战并未消失。, 采访中,有专家坦言,耕地盐碱化治理难度在增大。盐碱地治理是高投入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等各类措施,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越缺乏、土壤盐碱程度越高,盐碱地治理利用成本就越高。近几十年,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节水节肥,但大范围、长期推广滴灌使得盐分沿滴水根和土壤上升到地表累积。,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既是土壤积盐的因素,又是土壤脱盐的载体,盐碱地开发和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资源。据了解,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经过多年开垦开发,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已基本开垦,如果没有大型引调水工程,盐碱地集中连片开发难以实现,水资源紧缺给盐碱地综合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李晓彬告诉记者,盐碱地的形成是个区域性问题,盐碱化发生的特定自然条件不改变的话,盐碱化就会存在反复性。即便土壤含盐量高的问题一时解决了,还需要持续采取压盐排盐、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如果治理后管护利用不到位,盐碱化可能反复发生,制约粮食产能提升,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李玉义认为,在土壤改良方面,目前还缺少分类分级定量化的盐碱地改良系统性解决方案,土壤改良效果还存在可持续差、区域应用上的不稳定等问题。未来需要及时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经验,梳理一批适用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和类型盐碱化土壤、不同种植制度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成熟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同时加强盐碱地治理、利用与保护的科技创新,按照“土壤改良”和“作物耐盐”相向而行的思路,创新不同程度盐碱地适水改造提升技术,完善盐碱地水源配置、节约用水技术装备,研发价廉高效、环境安全的盐碱地土壤改良培肥材料,培育耐盐高产特质作物新品种,强化配套农机研制,夯实新形势下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基础。,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盐碱地相关政策,将盐碱耕地治理改造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重点工作,加大治理改造力度;强化基础支撑,加快盐碱地普查成果形成和汇总,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盐碱地治理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技术产品装备,加快成果推广应用;加速“以种适地”步伐,加快完善耐盐碱作物鉴定基地布局,推动建立健全鉴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转变育种观念、加强育种攻关,加快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试验审定和示范推广。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